今天周一,我的厨房里又迎来了新食材。
这果子不论南北都很少见,我也不为难我们,直接公开名号:凤眼果。
红色天鹅绒般的果荚,成熟后便自然开裂,“眼角”微微上扬,露出黑褐水灵的“眸子”。
乍一看,好似凤凰睁开眼睛,由此得名。
它的本名是苹婆,是梧桐科植物“苹婆树”结的果子,多长于我国两广、福建一带。
名字队伍很大,富贵子、六旺子、罗晃子、九层皮也都是它。(欢迎来点评区补充更多名称)
两广风俗中喜爱在七夕时节用它供奉七姐,所以又叫七姐果;又因为长得好看,被称作潘安果……
除了我国,印度也是它最主要的原产地。
梵语称作“频婆果”,常出今年佛典中,用来形容佛祖的丹唇艳丽、明曜,逐渐染上神圣色彩。
《西游记》第一百回,唐太宗设宴招待取经归来的唐僧师徒4人,就有一道频婆果。
前几年爆火的《三生三世枕上书》里,那个能“生死人、肉白骨”,惹得凤九冒死也要取的频婆果,还是它。
貌美、传奇之余,凤眼果更是一等一的美味。
清水煮一煮,有栗子的粉甜,却没有那么干;有银杏果的软糯,却没有那么涩;还能吃出莲子的绵密、菱角的脆甜……
总之很妙,像很多别的食材,又有自己的风格。
正如台湾女作家,蔡珠儿所写:
像栗子+菱角+蛋黄+银杏+莲子+花豆,然后再除以六。说像又不像,似与不似之间,充满空间次元,令人联翩浮想,回味无边。
吃法也与栗子类同,可蒸、可煮、可烧,还常被拿来煲汤、煮糖水。
与肉类焖制就更妙,果有肉香、肉有果甜。
其中,最典范最家常,也最受老饕欢迎的做法,非它莫属——凤眼果焖鸡
凤眼果焖鸡,早被列入了《岭南名菜》菜谱。
也曾作为顺德寻常人家的乡土美味代表,现身央视纪录片《寻味顺德》第一集。
广佛地区很多酒楼食肆都有这道菜,比如佛山金城大酒店,能卖到108元/例的高价。
鸡肉肥瘦度恰到好处,凸显果肉的微甜甘香;
凤眼果绵密,充分嘬取鸡肉的鲜香,滑而不腻,粘而不干。
其粉糯的质感,又向鸡肉自然勾了一层薄芡,只需施以家常调味,便能滑嫩多汁,酱香浓郁。
除了焖鸡,凤眼果与五花肉、烧肉、鸭、鹅等油脂丰富的食材,风味上也极为契合。
有条件的话,还可以复刻玉堂春暖那道“凤眼果鲍汁焖鹅掌”。
不过,要把凤眼果吃进嘴,得一层一层剥开它的心,虽说不大容易却很值得。
教个小诀窍:剥前洗净划一小口,加盐水煮,外壳就会自动裂开。
再着手剥去黑褐色硬壳、淡褐色薄外衣,出现白中带黄的果仁,即可食用。
这一层口感生脆,提议再剥一层,更粉糯。
最后出落成一颗鹌鹑蛋大小的果仁,金灿灿的,耀眼诱人。
- 凤眼果焖鸡 -
[ 食材 ]
凤眼果200g 鸡半只 盐2小勺 生抽1大勺 料酒1小勺 玉米淀粉2小勺 玉米油1大勺 白胡椒粉1小勺 姜3片 大蒜2瓣 清水1大碗 蚝油1大勺 黄冰糖10克 小葱1根
[ 食谱 ]
1.凤眼果洗净后,用刀子划一刀
2.冷水下锅加1小勺盐煮15分钟,这时外壳会撑开,不烫手时剥去外壳和浅棕色外衣,留下蛋黄色的果肉备用
3.鸡肉洗净,斩件,用盐、胡椒粉、生抽、料酒、玉米淀粉、玉米油拌匀,腌制20-30分钟
4.热锅下油,先把大蒜、姜片爆香,倒入腌制好的鸡块,煎至两面金黄
5.放入凤眼果翻炒一下,加入1大碗清水,能没过食材的2/3就行,加入蚝油、黄冰糖,盖上锅盖大火煮5分钟,转中小火焖煮,中途翻炒,避免粘锅
6.焖煮大概15-20分钟后,根据单人口味放盐调味,开大火收汁,出锅前撒上葱花
剥好一大盘果仁,一半拿去焖鸡当主菜。
还余下一半煮凤眼果银耳莲子羹,作饭后甜品。
鲜银耳、凤眼果,和新鲜莲子煮15分钟,后加入冰糖再煮15分钟。
若再拍两片姜,那滋味,比番薯糖水还要温润、养人~
我又淋入一勺糖桂花增色提香,更添初秋雅韵,余味悠长。
清亮剔透如玉露的糖水,每一口稠滑中带着粉糯清香。
抚过舌面、滑给喉咙、流进胃里,舒适的暖意和甘甜,滋润了整个身体。
其实,凤眼果的花也是靓绝一条街。
每年三四月,枝头缀满玲珑的粉白色小花,一簇簇像风铃垂下,一颗颗又似镂空的皇冠。
曾在潮州古城见过苹婆夹道,一路繁花,如梦如幻;因其观赏性高,2018年还被选为广西梧州的市树。
食材,先是自然中的植物、动物,而后才是厨房中的食物。
与食材打交道,就是与自然连接,发现有趣的食材,发现平凡食材不为人知的一面。
这些是我每日的修行,或许未来会把它们攒成一本书,跟我们见面。